二、耶稣基督的生平
(二)耶稣的出生与成长
4、受难
耶稣的最后一次南北旅行是祂前往耶路撒冷受难。在耶稣度过最后一个逾越节之前的星期日,祂以先知描述的图景,骑着从附近村庄借来的驴子,骑着驴子进入耶路撒冷,实现了撒迦利亚的预言。众人前行后随,一面下山,一面唱着《诗篇》里熟悉的句子:“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同时和唱的还有“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这似乎是耶稣公开地承认自己为犹太预言中的弥赛亚的惟一场景。很明显,祂有意挑战耶路撒冷的当权者做出决定:他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接受上帝国的统治?圣城震动了,人们问:“这是谁?” 第二天,耶稣穿过耶路撒冷拥挤而狭窄的街道来到圣殿。祂“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太21:12)。祂的举动让人想起了《旧约》中先知的宣告:“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太21:13)关于这一戏剧性事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耶路撒冷。人们开始云集到圣殿中,希望能够一睹耶稣的身影。同时流言蜚语也传开了,有说弥赛亚出现了,有说圣殿即将毁灭。这种关于弥赛亚来临的说法惊动了圣殿的当权者。这个加利利人是否要煽动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新暴动呢?耶路撒冷和圣殿的当权者们担心会激起一场骚乱,所以又不敢贸然将耶稣逮起来。
撒都该派因为有罗马当局的支持而拥有特权,所以认为像耶稣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危险所在。任何人,只要引发人们谈论弥赛亚,这就瓦解了民众对业已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的效忠,使撒都该派已经和罗马人建立起来的关系陷入危境之中。他们决定,在这个人引发反抗之前,必须让祂销声匿迹,因为对于这种反抗,罗马人会采取惯用的残酷手段予以镇压。如果这一切发生的话,撒都该派就会失去特权。耶稣公开地违背法利赛人规定的安息日规条,公开地对其他规条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都似乎在瓦解法利赛人的权威。因此,正是上述对耶稣的共同恐惧,产生出撒都该派和其对手法利赛派之间非同寻常的联盟。尽管上述两派之间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都看到这位来自加利利自成一格的先知是危险的敌人,所以他们共同下结论认为,祂应当受到审判并处以极刑。圣殿当权者们在耶稣最亲密的追随者当中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在十二使徒之一加略人犹大的帮助下,他们准备秘密地逮捕了耶稣,不致引起任何骚乱;他们就给了犹大三十块钱,即大约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四个月的工资,这样犹大就将他们带到耶稣那里。
次日,是犹太人逾越节的第一天,耶稣和祂的门徒们为那天晚上预备好了逾越节的筵席。日落时,他们来到约定的地点秘密地集合到一起。当他们吃喝的时候气氛非常庄严,因为这日子是纪念犹太人出埃及事件的。他们靠在围绕着一张低矮的桌子的椅子上,喝着葡萄酒,吃着苦菜和无酵饼。在筵席接近尾声的时候,耶稣拿起一块饼,向上帝祝谢了,就掰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祂以同样的方式拿起杯,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耶稣所说的“新约”是什么意思呢?确切地说,这个背景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事件以及将以色列塑造成一个民族的西奈山事件。但是,在耶稣的心中,新约所包含的意义远非仅仅是这种显在的解释。祂用自己的血来谈论“新约”。祂的话语是耶利米先知的回声,即应许将来有一天刻在石板上的约将被写在人心上的约所取代:“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恶。这是耶和华说的。”(耶31:33-34)耶稣说,新约时代已经来临。通过耶稣自己所流的血,人享受罪得宽恕的喜悦,上帝的新子民将会出现。
在那时,毫无疑问,门徒们既对祂的话语,也对祂的行为感到迷惑不解。但是,在数周之后,在新启示之光的光照下,他们将明了这最后几小时的意义。晚餐之后,耶稣带领门徒们来到他们非常熟悉的位于橡树山山脚的一处聚会点,这个橄榄园也称为客西马尼园。门徒因困乏都睡着了,耶稣在那里祈祷,在祈祷中重申了祂对上帝的完全委身与完满的顺服。之后,祂叫醒正在睡觉的门徒们。说话之间,犹大来了,并有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长老那里与他同来。他们抓住耶稣,将祂解押到位于耶路撒冷西部的大祭司该亚法的府上。
在金碧辉煌的府邸,犹太公会将一切正义抛到一边,匆匆忙忙地抓住两个证人来作见证控告耶稣。犹太法庭指控耶稣犯有亵渎上帝罪,投票表决将祂处以死刑,但是为此他们被迫求助于一位令其厌恶的罗马人。当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划破天空的时候,犹太当局将耶稣带出该亚法的府邸,穿过街道来到安东尼亚,这是一处府邸兼作要塞的地方,罗马执政官本丢·彼拉多在逾越节期间就居住在这里。由于犹太公会没有被授权执行死刑,其成员只有将指控耶稣的案件呈交给彼拉多。在他看来,大祭司求见他似乎只是为了处理一件微不足道的宗教争端,很明显,在节日期间指控耶稣肯定会点燃一起小规模的反抗。但是,如果他对他们的指控视而不见,而这位加利利人最终被证明为罗马的叛徒,那么他自己的官位也会朝不保夕。同时,在安东尼亚外面已经聚集了一群好斗的民众,叫嚣着要彼拉多快做决定。彼拉多由于畏惧自己冒犯凯撒,将耶稣交付给他的士兵去执行十架苦刑。
最后耶稣被押往Golgotha(各各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基督教传统中,这条从彼拉多官邸到耶稣最后被埋葬的路被称为“Dolorosa”(苦路)。一路上有14站,即彼拉多的判决、耶稣背起十字架、第一次摔倒、与马利亚的相遇、古利奈人西门背十字架、与一妇人的相遇、第二次摔倒、与耶路撒冷妇人的相遇、第三次摔倒、耶稣的外衣被分、被钉十字架、十字架上之死、从十字架上被取下、置于坟墓。耶稣死时,圣殿的帐幕裂开,这意味着,上帝与犹太人奠定的盟约走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盟约要开始。
5、复活
但是,耶稣生平并非以其受难为终点,四部福音书都叙述了耶稣后来的resurrection(复活)和ascension(升天)。使徒保罗将它概括为:“(耶稣)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矶法(即彼得)看,然后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以后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末了,也显给我看。”(林前15:4-8)而约翰与路加两部福音书更详细地叙述了祂复活和显现的细节。按《路加福音》,耶稣显现给两位前往Emmaus(以马忤斯)村的门徒看,并从伯大尼升天而去。而按《约翰福音》,耶稣在耶路撒冷显现在祂的门徒中间,并由门徒多马试探祂肋旁的钉痕,后来又在加利利海边嘱托他们牧养信仰祂的众信徒。复活后,耶稣与门徒在一起 40 天之久,后来升天回到上帝那里去了。升天之前,祂将自己的使命交给祂的门徒,并且命令他们:教导一切民族,给他们施洗,并以来自上帝的权威牧养他们。
参考摘录书目:
1、[美]威利斯顿 · 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段琦、朱代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5页。
2、 [美]雪莱:《基督教会史》,刘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2页。
3、 [美]穆尔:《基督教会史》,郭舜平、郑德超、项星耀、林纪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4页。
4、 游斌:《基督教史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3页。
5、 徐怀启:《古代基督教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7页。
6、[德]毕尔麦尔:《古代教会史》,雷立柏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2页。
7、 [古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美]梅尔英、瞿旭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