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 | 文惠廉

2023-04-10
来源:

下载_看图王.jpg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


英文名威廉·琼斯·布恩,美国圣公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教内俗称为文主教,系圣公会在华传教的开创性人物。1811年7月1日出生,后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查尔斯顿学习法律,不久移居费城。1835年,在即将修完亚历山大神学课程时,他要求加入中国差会海外委员会的申请得到批准。为了准备前往中国,他开始学习中文及医学,并且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同南加州的阿米莉亚·德·索绪尔结婚,又被按立为牧师。1836年与夫人一起离开美国。1837年先到达爪哇,并在华人中间传教。1840年,因健康原因离开爪哇,于当年11月来到澳门居住。1841年4月1日至9月10日,在布朗牧师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文牧师夫妇同美魏茶牧师有同负担起管理马礼逊学校的重要职责。


1842年2月2日,文与雅裨理一起乘坐三桅船离开澳门前往香港。7日,他们乘上澳大利亚邮船,24日抵达厦门附近的鼓浪屿。为了将家眷接到厦门,文在4月10日返回澳门。6月7日,他偕同夫人及两个孩子来到鼓浪屿,一同来的还有麦克布莱夫妇、卡明医生。8月20日,文夫人染上疾病发起高烧,30日去世。1843年2月10日,文带着他的孩子前往澳门,3月1日从那里启程返回美国。1844年,被任命为圣公会中国区主教。12月14日,在婚后的文同夫人一起启程前往中国,次年4月24日到达香港,同行者有伍兹夫妇、格雷厄姆夫妇以及三位肩负同样任务的单身女传教士钟爱玛、莫玛莉与吉励莎姑娘。


5月24日,文夫妇乘坐“鳄鱼号”前往上海,同行还有琼斯、摩尔斯小姐、施美夫牧师,船于6月16日抵埠。1845年进入开埠不久的上海,开辟江苏教区。他先在县城内居住,1846年他在上海开设了一所男塾。1848年向上海道台要求开辟美国居留地,被允许得到苏州河北岸的虹口。1853年在建成救主堂。救主堂教堂大门开在南面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东侧的马路就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为文监师路或蓬路(今塘沽路)。救主堂在1906年自立,1918年迁到华界的天同路(天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口,1937年淞沪会战中被炸毁,又迁往法租界赵主教路(五原路)。1966年文革时停止宗教活动。1986年拆除,改建为华东神学院。


当决定在上海召开《新约》翻译代表委员会会议后,文和麦都思博士被推选为上海的代表。1852年1用31日,文夫人因健康问题返回美国,文也在同一年回到美国。1854年4月13日,文主教夫妇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乘坐“格拉维纳号”回到上海,一起来的还有同一差会的庞台物牧师。1857年,因健康原因,文主教携全家返美。1857年7月`13日,文同一批新的传教士一起在美国登船返回中国,12月22日到达上海。1862年4月,英国传教士好不生(即霍布森)在上海逝世后,文主教接手了大部分传教工作,直到次年春天为止。1863年4月,因文夫人身体出现问题,他们前往澳门小住,6月回上海后又去日本,10月文主教接夫人回上海。11月9日,他们乘坐从上海出发前往欧洲的邮轮。船在新加坡停留一个月后,继续前行至苏伊士。1864年1月20日,文夫人在苏伊士逝世。文主教抵达英国之后,又前往德国,并将儿子留在当地的学校。6月13日,文主教回到上海时,因传染痢疾身体十分衰弱,不幸于7月1日在上海去世。


1871年,为纪念文惠廉主教,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开办了文惠廉纪念学堂。后来美国圣公会在武昌所办的大学也以他的姓氏命名为“Boone University”(文华大学)。文惠廉的长子文恒理是传教医生。1880年创办了上海同仁医院。次子小文惠廉1846年生于上海,1884年接任美国圣公会江苏教区主教。1891年在上海去世。


——选自《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略传》

阅读18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