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圣三一——德镇堂史
“一体蕴三位真神恩莅台郡圣堂在,二约藏四方救法道彰路桥团契存。”这幅楹联最能表达基督教德镇堂对纯正的三位一体上帝信仰的持守,同时也表达了德镇堂对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不懈努力。
基督教德镇堂坐落于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称谓的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毗邻南官河畔,距今已有126年的历史,是台州地区最为古老的教堂之一。
作为福音东传台州的第一宗派——英国圣公会(又名“安立甘宗”),早在清光绪22年(A.D.1896),就在路桥新桥头设立了教会,1912年归属中华圣公会。
1920年,信友周松溪(即周泰盛桥-今松友桥的建造者)领洗归主后,将自己的土地(1.378亩)奉献给教会建堂。教堂落成后,经祝圣为圣三一堂。
1928年成为浙江教区黄岩牧区总堂,下辖八个堂区。1958年,教会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土地被占,教堂被挪作他用。
2001年1月,路桥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下发文件,批复圣三一堂为宗教活动场所,批复名为“基督教德镇堂”。
但直到2007年8月,在陈建军主任等人的带领下,教堂经过简单修复,才重新响起敬拜的钟声。
此后,教堂又经过几次修缮和改造。
2017年9月,大堂全面修缮为现状:单钟塔式哥特建筑风格,呈巴西利卡式,建筑外饰元素古砖、灰瓦、尖拱、扶壁等,呈现中西融合的新海派哥特风格教堂,成为路桥宗教界和古街建筑的一张名片。
二、特色中国化——事工简介
德镇堂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坚持“道成肉身”的信仰。在此信仰前提下,所有的事工都秉持“道在这里成为肉身”的原则,也就是真正的“中国化”,真正的“大道为人”。让中国文化成为承载圣道的工具,促进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向历史交上一份基督教中国化的典范答卷,是德镇堂不懈的努力。
目前,德镇堂开展的中国化特色事工主要有:
礼典——基督教中国化礼仪研究;
大乐——基督教中国化圣乐研究;
闻道——基督教中国化讲道研究;
涤心——基督教中国化灵修研究;
问道——基督教中国化教义研究;
汗青——基督教中国化教会史研究。
(一)礼典——基督教中国化礼仪研究
《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神州大地乃礼仪之邦,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有着对上帝天然的崇敬之情,基督教中国化礼仪研究探究中华“礼”文化和基督教礼仪的异同,探索中国基督教的崇拜仪轨。
(二)大乐——基督教中国化圣乐研究
《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本堂基督教中国化圣乐研究事工开展了古风圣颂、古曲新韵和神州圣歌等创作,以华夏民族的诗韵、乐律为基调,探索适合中国人颂唱的圣乐。
(三)闻道——基督教中国化讲道研究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华文化中的“道”与基督教的“道”有何异同呢?这正是基督教中国化讲道研究的方向。
(四)涤心——基督教中国化灵修研究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达成?少不了“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正是基督教中国化灵修研究要回答的问题。
(五)问道——基督教中国化教义研究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取名“天问”的原因是“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天问”意即“问天”,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出现、罪恶的生发、历史进程等进行的发问,亦是人类探寻太初之道、天人合一、万物本源的动力,故而“承师问道”。
这一切都将在基督教中国化教义研究中找到答案。
(六)汗青——基督教中国化教会史研究
《说文》曰:“史,记事者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英文是“History”,即历史就是祂的故事,是上帝与人互动的故事。
基督教中国化教会史研究除了强调以史为鉴,也注重立足当下,瞩目未来。
三、展望未来
德镇堂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试点和典范,必须要高瞻远瞩,既要追求深厚的基督教神学造诣,又要追求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在基督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二者不再分庭抗礼,而是融洽无间。基督教中国化从来不是外在形式上的蜻蜓点水,乃是从本质上也就是在两种文化价值体系中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最终使基督教完全成为中国的基督教,用中国的文化和逻辑去承载、诠释、传扬。
台州·路桥基督教德镇堂
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