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圣公会传教士创办的崇德学堂
(现为北京31中学)
史多玛(Thomas Arnold Scott,1879-1956)
英文名托马斯·阿诺德•斯科特,英国圣公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圣公会山东教区和华北教区主教。史多马出生于1879年6月9日,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1902年接受按立。最初在西约克郡哈利法克斯圣保罗堂担任牧师,1908年受英国圣公会差会差遣,前往中国华北传教。1913年担任北京圣公会崇德中学校长,1921年被任命为圣公会山东教区主教。1940年调任华北教区主教。1950年退休回国。1956年3月29日去世。
另见,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位于举世闻名的人民大会堂西侧约1千米的西城区西绒线胡同33号,其前身是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于1874年的崇德学堂,学堂于1897年一度停办。1903年在虎坊桥中华圣公会内复校,1908年迁入绒线胡同筹建崇德中学堂,并于1911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当时除校长外仅有教员六七人,学生(包括小学)不过三、四十人。首任校长为英国传教士鄂方智,其后由史多玛继任。1920年,校长由新西兰传教士纪多甫担任。1927年,学校在北平市教育局立案,由凌贤扬(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接任校长职务,结束了由外国人对学校的完全控制。
福建省古田杉洋基督教天一堂
史伊尹( Evan George Stewart,1892-1958)
英文名埃文·乔治·斯图尔特, 1892年3月27日出生于英国贝德福德,传教士史荦伯和路易莎的第七个孩子,父母都是在中国的传教士。史伊尹随父母去了中国的传教,在1893年于中国福建古田站传教,史伯特和路易莎在1895年在古田站(古田教案)附近的一个华生小山传教时,遭反对外国人的叛乱团体,特别是传教士的人打死。幸存的孩子们被带到他们都柏林的祖父照顾,其中Evean与他的兄弟姐妹,被带到了他们的叔叔和阿姨家中抚养。
史伊尹在都柏林受教育,在惠灵顿书院读书,他在数学、历史和田径取得优良的成绩。1910年,史伊尹在惠灵顿书院毕业,后来到了中国香港,他的哥哥史超域任校长的圣保罗书院,他在香港为了筹集资金,入读大学。他加入香港义勇军,很快就完成筹集资金。他在1913年回到都柏林,成为一个大学生,在圣三一书院读历史。1915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当时是一名大学生,所以能免除服兵役。但他自愿加入军队上了前线,在堑壕战中受伤,回国后继续他的学位课程直到毕业。1920年,他在圣保罗书院任教。在任教时,还在香港就读伦敦大学校外课程学位。1926年,圣三一书院授予他一个学位,因为他曾服过兵役。1928年,史伊尹与伦义华主教的女儿兰拉德小姐结婚。伦义华主教是圣保罗书院的前校长。他们有一个儿子,罗伯特·迈克尔,出生于1931年。在1930年,他继承他的弟弟,接任圣保罗书院校长,直到他去世。
当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时,他是一个HKVDC的指挥,首先在昂船洲,后来在黄泥冲峡一带。日本侵略香港前,他的妻子和儿子已被疏散到悉尼。战时,他被拘留在亚皆老街营。因他的伤口不能妥善处理等,加上营养不良,他变得病情严重。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澳大利亚,然后到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骨科医院工作。1947年,他回到香港,并重开圣保罗书院。他是香港校际体育委员会的主席、香港中学会考小组成员、香港大学校董会、圣约翰教堂成员。1954年,他在伦敦担任名誉上校。1958年12月17日,史伊尹逝世,当时仍任圣保罗书院校长,享年66岁,他的骨灰被分散在圣保罗书院,于校内黄鸣谦堂举行丧礼,并在圣约翰座堂举行追思崇拜。史璧琦牧师接任校长。同学会在黄鸣谦堂内为故校长史伊尹的哥哥史超域牧师立碑纪念,碑石由史超域牧师遗孀揭幕。
(选自《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