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有关圣灵论的最后两个小节,麦奎利讨论了基督徒生命的成长和进展,特别是从称义到成圣的过程。麦奎利强调了上帝与人的合作,以及信仰生活的动态性和不断更新的特点。成长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人的响应和努力,同时也依赖于上帝的恩典和圣灵的工作。在谈及基督徒生命的成长时,麦奎利提到了信、望、爱这三个特质,并强调了基督徒信仰的内容,即耶稣基督的事件,包括他的道成肉身、十字架和复活。信仰生活不断地被调整到这些事件的方向上,而这些事件加强了信仰,同时信仰也利用了这些事件,使信徒的实存与基督的模式相一致。麦奎利此外,文本还讨论了信仰的悖论,即信仰既是恩典又是抉择的悖论。信仰使人摆脱被偶像化的东西的暴政,摆脱生命的挫折与无意义,并导向自由。在信仰中,顺服是自由的一部分,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上帝的顺服和依赖。最后麦奎利指出了信仰的认识面,即信仰不是盲目的跳跃,而是在光照下踏出的一步,需要思考和澄清。每个门徒都有责任尽其所能地理解和弄明白自己的信仰,而信仰团体也有责任在其历史中不断前进,力求对信仰内容的更深刻理解。
从进入基督徒生命的问题,我们进而讨论其中的成长与进展的问题;或者用传统语言来说,就是从称义转向成圣的问题。然而,再说一次,我们不应当设想一种截然的分割,而应仅仅把它设想为一个整体过程的可以区分的各方面。还有,我们仍应想到这是由上帝发动和进行的工作,作用于人的生命之中,但它如果要向前发展,仍然需要人的响应、合作与最高的努力。这是活在圣灵中的生命,依赖于圣灵的恩赐,故也依赖于上帝的恩典。
一、基督徒生命的成长
这也被称为“基督中的”生命,这个说法也指明了上帝的恩典,因为就正如在基督中所表彰的实存样式已经攫住了门徒,并塑造着门徒的实存。这不是对基督的一种外在的“模仿”,而是,用朋霍费尔的话来说,是基督徒对基督的“效法”。然而,虽然永远不可忘记强调这种生命的天赋性质,但是它仍然是这样一种生命,它把要求和需要变成了真正的“神人合作”,或上帝的支持性的恩典与人类的自由献身之间的共同作用,恩典可以成全这种献身,把它导向成就。
“朋霍费尔”
在谈及进入基督徒生命时,我们曾经说过,这不应视为某种一劳永逸的事情,并特别提到过,忏悔是基督徒生命中反复进行的现象。如果如此,我们还能谈得上是一种生命中的成长或进展吗?能,肯定能,因为,虽然以为基督徒生命可以是一件固定财产,是十分傲慢的(也与我们关于人类实存所知的一切相左),虽然信仰的献身需要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但是,在这后面,仍然伴随着对信仰涉及的东西不断加深的理解,以及对之更为完全的献身。
这也就意味着在统一的自我当中的成长。一方面,只要信仰还是信仰,它就的确是不能“证明”的;另一方面,就信仰的生命随着它的前行稳定地变得更为统一又有效而言,就它所奠立其上的信仰,由于在努力解决并克服各色各样的问题方面被发现极富启发而言,它为自身提供了证据。
这样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即在某种不可忍受的张力之下,信仰可能坍塌。或者,一个人可能会进入一种与他的信仰绝对矛盾的环境,从而不得不放弃信仰。再说一遍,假如信仰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证伪的”(falsifiable),那它也就不再是信仰了。然而,在“圣徒永蒙保守”(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的传统教义中确有这样一个真理,即如果神圣恩典确实在基督徒生命中工作,从而这个生命由上帝在创造复和与完善中的整个使在行动中得到了支持和促进,那么一般而言,这个生命就会有所进步。在我们的历史性实存的条件下,它永远不能达到它的目标,或者与基督全然相似。但我们可以说,它会逐渐趋近这个目标。
二、基督徒生命的架构之一:信
基督徒生命的结构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予以阐释。作为活在圣灵中的生命,它可以以圣保罗所描绘的圣灵恩赐或圣灵的果子,或者以教会教训中传统的“七恩赐”表现出来。作为活在基督中的生命,它则与我们在论基督的位格与工作两章中详细考虑过的模式协调一致。
然而,眼下的解释将以圣保罗在讨论圣灵恩赐以后称之为基督徒生命核心的三项特质,即信、望、爱。这些特质有时被称为“神学德性”(theological virtues),以别于古典道德哲学的自然德性。它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德性”,它们在人类对德性与“善的生命”的“自然”追求中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于是,潜藏于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之中的人的渴望就被神圣恩典所抓住并成全了。
关于三项特质中的第一项“信仰(信)”,本书已论述了很多。我们已经看到,它可以用献身与接受来描述。一方面,我们虽可以把它视为人负责任的抉择;另一方面,它仍然是靠着存在的仁慈的接近和自我揭示而成为可能、且被赐予的。迄今为止我们的描述一直是形式上的,力图描述任何一种信仰态度,或者至少是任何一种宗教信仰态度的结构。正如我们关于罪的概念,当我们根据耶稣基督的特殊启示再重新考虑时,就被增强,变得具体了。
同样地,我们也必须把我们的信仰概念跟基督教启示的内容更加确定地联系起来。这样使信仰具体化,并非要排他性地宣称基督教为独一无二的信仰守护者,因为我们在很多场合下都坚持过,在基督教信仰跟人类其他伟大的宗教信仰之间有着一致性。但是我们也已表明,这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的信仰应该被冲淡成对每一种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如果说狂妄的排他性是很令人遗憾的,那么,那种由于企图包容一切而无任何确定内容的含糊暧昧的“为信仰的信仰”则同样糟糕,或者甚至更糟。这是多元社会及某些普世运动中一个具体的危险。在那里,每一种信仰的独特内容都被弄成千篇一律,各种宗教信仰本身也面临着淹没在一种正在蔓延的人本主义之中的威胁。
三、基督徒信仰的内容
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内容是耶稣基督事件:道成肉身、十字架及复活。信仰的生命不断地被调整到这些事件的方向上,信仰把这些事件作为我们此时此地的实存的可能性而带人现在。这些事件加强了信仰,因为它们就是神圣恩典藉以达到我们的途径;但信仰也利用了这些事件,凭着选择跟它们一致地生活,凭着使信徒的实存跟基督中呈现并表现的那种死去和复活的模式相一致。正是由于其内容,基督教信仰或者会被视为与别的某种特定信仰极其类似,又或者可能被认为与之相对立。
例如,假如一个人可以把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的献身叫做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同基督教信仰不相容的信仰,而且我们还可以补充说,它既同人倾向信仰的“自然的”渴望不相容,也跟历史上各大世界宗教的信仰不相容。前面已经说过,要把“真正的信仰”跟赝品区分开来,似乎会是一个实用性的问题。事实上,真正的信仰确实导向自我,导向社会,导致使世间生活越来越有意义;而一种不恰当的或虚幻的信仰,最终将证明它自身(如果不是在个人之中,也是在社会当中)是毫无益处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
在前面一段中,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被悖论地描绘成既是恩典,又是抉择,这是关于上帝与人的行动在基督徒生命的人格层面会合的很熟悉的悖论。这生命一方面是顺服,这是信仰的基本要素。它使信徒跟基督本人的顺服一致。他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上帝,因而神性恩典可以通过他并在他里面工作。然而另一方面,这顺服又是自由。这是摆脱被偶像化了的东西的暴政之自由,这也是摆脱在过错面前软弱无力的生命的挫折与无意义之自由。这个奇怪的悖论在于,断言自己自由独立的人由于自我偶像崇拜而失去了自由;而生活在对上帝的顺服与依赖中的人却得到了自由,摆脱了最富有压迫性和歪曲性的那些东西,最有责任感地变成了真正的自我。为上帝的服务到头来被发现是最完全的自由。“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在这些关于基督徒生命的评论中,我强调了前面关于信仰的更普遍的讨论中提出的论点:信仰永远是一种比信念更宽广的东西,因为它属于实存的整个范围。因此我们把它说成献身、接受、抉择、顺服、恩典、自由。然而,我们不应当忽略了这个事实,即信仰的确有其认识的一面,还包含信念。一种合理的信仰不是盲目的跳跃,而是在一切与之有关的思想和思考的光照下所踏出的一步。
在此,我们又遇到了这个悖论,恩赐同时又是任务。在基督中的对上帝的认识是他的启示的恩赐;但我们又必须尽力思索出其中所包含着的东西。每一个门徒都有责任尽其所能地澄清和弄明白他的信仰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的信仰团体也有责任这样做,而信仰团体的这件工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神学。
在献身于信仰生活的瞬间,并非信念的一切分支都是清晰的。不仅对于个人是如此,而且对于信仰团体也是如此,信仰团体在其全部历史中总是前进到对信仰内容的更深切的理解(虽然众所周知,它有时也在倒退)。一方面,这种前进是圣灵引导进入向真理的工作;另一方面,当团体在变化不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力求表达和解释,甚至还力求更适当地把握其古典的信仰时,这种前进又要求扎扎实实的思想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