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事工——文字(一)

王治心
2025-04-24
来源:中国基督教史纲

基督教事工——文字(一)


更正教初入的时候,即已注重用文字来布道。马礼逊、米怜等创办印刷所于马剌甲,并且努力翻译《圣经》,梁发更撰著了许多小册和单张,即已开其先河。此后继续来华的传教士,莫不十分注重,迄今一百多年,欲加一全盘的统计,很不容易。当1867年时,有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牧师开始调查所有作品,撰成《1867年前来华传教士列传及著述》,经过四十余载,未尝加以修纂,直至1907年季理斐补充再版。1916中国续行委办会基督教文字委员部,鉴于该项工作的重要,原拟聘请中西各一人,用一年的工夫,专事调查全国基督教书籍,重行编纂,卒因人材难得,遂商请汉口雷振华牧师代理,1918年撰成一《教会书报目录汇编》。他在这目录中用英文将全国教会所有机关出版书籍,一一加以说明。1930中华基督教书报发行会,曾拟修改前书,没有成功。1933年由上海广协书局,收集各书局目录,编成《中华基督教文字索引》,同时根据《出版界》每期所载新书,随时补入。1938年又增刊一续编,这可以说是基督教最近而完备的目录。据雷振华氏当时的报告说:


教会出版之书,共计二千八百余种,调查时以书面多少为等差,五十面以上者为大册,五十面以下者为小册,仅一面者为单张。此项单张,共805……小册共993种,只467种可以列入教会书林;大册共1002种,有350种,不得列入教会书林之内。


微信图片_20250424170430.jpg


可以列入教会书林的书,共1119种,计分:宗教、自然神学、圣经、教义、灵修、讲道、教会、宗教史、宗教与科学、卫生、伦理、小说、传记、教授法、杂记等十五类。未能列入教会书林的,如医学、算学、格致,以及其他有时间性与公会界限等书。1938年所增补的有3500余种,其间布道单张及招贴约1000种,医药及教科书诗歌种类约1000种,可以列入教会书林的有1500种,合计当为2600多种。最近二十年间所增入的书,有永久价值的,比较前期为多。可以见得基督教在文字方面,质与量皆有相当的进步。在这书目里,也有少数天主教的著作,而天主教著作的黄金时代,当在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时代,现在似已成过去;从天主教索来的书目观之,近代作品,数量甚少。以天主教所有著作,必须经教会当局的核准,不若更正教的自由。惟其太自由,所以在质的方面,反不若天主教的精审,是无可否认的。


更正教中发行及出版的社团,有69处,其间要以广学会、青年协会、圣教书会、浸会书局等的历史最久,出版最多。他如兴华报社、基督教教育会、信义会书报部、基督教协进会、基督教文社、女青年协会等,出版亦不少。至于发售基督教书籍的书坊,有130多处,在上海则以广协书局为最集中;其他男女青年会,及各教会机关与大学中,往往附设售书处。


现在我们应当首先述说的,厥为《圣经》翻译的经过。这一件事本为历来教士所注意。当第7世纪景教传入中国之初,即有翻经书殿的事,大约当时已着手翻译《圣经》,究竟成绩如何,以彼时印刷尚未大行,现在却无从考证。至十七八世纪天主教亦曾翻译《圣经》中的数部分,大约并未刊印。马礼逊在未到中国以前,已留意于翻译《圣经》的事,既到广州,用六年工夫,将《新约》译成,就在广州雕版印刷。又从事于《旧约》的翻译,至1823年完成,在马剌甲印刷。他用十六年光阴完成这伟大的工作,得着大英圣书公会济以巨款,乃得印成。同时,在印度锡兰浦地方有教士名马士曼亦曾翻译中文《圣经》,在1822年完成《新旧约》,用活字木版印刷,这可以说是中国印刷上新纪元。1842年以后,向来只活动于南洋群岛的教士们,得有机会迁到香港,便公开地从事翻译工作。他们对于马礼逊所译的《圣经》,觉得在文字上有不甚妥当的地方,组织一个委员会,重行翻译,希望得一文字较优的中国《圣经》,自18521854年完成,名曰《委办圣经》。同时,裨治文与克陛存(Culbertson)译成的文理《圣经》,于1862年出版。在1866年至1872年间将马士曼译本修改两次,曾印数十万本发行。此外,尚有许多人各别翻译,至1877年已有译本11种。凡此皆初期教会上所应用的《圣经》,然各教士尚以为未尽完善,乃于1890年开会于上海,推选委员会重译,于1907年出版《新约》,名曰和合译本。同时,在北京的天主教士,亦译成一文理《圣经》。


先是在1885年汉口杨格非译一浅文理《新约》,1889年有包、博二教士合译的《新约》,与施约瑟独译的《新约》,均为浅文理译本。1902年浅文理《新旧约全书》方始付印。初期教会所译《圣经》,都注重于文言。但后来因为教友日愈众多,文言《圣经》只能供少数文人阅读,故由高深文言而变为浅近文言,再由浅近文言而变成官话土白。第一次官话译本,乃1857年在上海发行,第二次1872年在湖北发行。1874年乃发行《旧约》。杨格非也于1889年译成官话《圣经》,直至1907年始有《官话和合新约》,1919年《旧约》亦完成。此为最近通行的译本。至于土白《新旧约全书》,有上海、苏州、宁波、台州、福州、厦门、兴化、广东等。客话及汕头、海南岛、江宁、温州等地只译成《新约》或《旧约》的一部分。对于滇、黔苗族,已译成客家、花苗、家、力及犴夷等苗文《四福音》。另外有蒙文《新旧约全书》、满文《新约》与汉满文和合的《四福音》,西藏文的《新约》与《旧约》一部分。在长江流域,尚是一种用罗马字拼成土音的《新约》或《旧约》,宁波最为盛行,使一般不识字教友有极大的便利。为供给盲人用的,另有高凸字《圣经》。


当时在《圣经》翻译的问题上,有许多困难问题,大都由西人主任,而聘华人执笔,为欲求文字的美化,不免要失去原文的意义,为欲符合原文的意义,在文字上不能美化。文言文不能普遍于普通教友,于是有官话土白,而官话土白又为当时外界所诟病。却不料这种官话土白,竟成了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锋。还有翻译在God这名称时,几乎蹈天主教的覆辙而引起纠纷;有主张必须译为字的,但也有仍旧译为天或上帝。在浸礼洗礼的名称,圣灵圣神的区别,曾有小小的辩论,幸而两方面并不十分固执,终至于各行其是而已。无论哪一种译本,皆由圣经会印行。在中国的圣经会有三个:一曰大美圣经会,二曰苏格兰圣经会,三曰大英圣书公会。前二会在1856年以前就来中国。1862大英圣书公会始来,派以前在伦敦会服务的伟烈亚力为经理,除督理印刷工作外,又到各处去旅行。在他的指导下,雇用几个外国人及许多中国人沿街叫卖,分散《圣经》及书籍,因此,《圣经》得在中国流行,直至1877年因目力衰弱而辞职。大美圣经会亦努力工作。《圣经》推销的工作,增加得很快。苏格兰圣经会,原是由几个旧团体在1860年联合办理的。1863年派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为第一任经理,办事处设在汉口,到1890年有9个外国职员,100个分书人。这些圣经会最初的政策,原是把《圣经》赠送人的,后来因为要中国人重视一点,略为收一点代价,所以每年要耗去巨大的经费。得着各传教团体的帮助,使《圣经》渐渐地著名了。虽然有些学者鄙视它的文字,却至少能知道有《圣经》这本书。中国基督教女教友送给慈禧太后一本很美丽的《新约圣经》,做她60岁的寿礼。后来光绪帝也向教会要了一本《新旧约》。在1914年的报告中,三会所售出《圣经》总数,为18027816本。又据力宣德报告仅19351936两年中,售出9304562本。由此例推,又知三会售出总数,差不多可以到一万万本,其工作的伟大,可以想见了。


t0470a41038a3d57e7c.jpg



阅读3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