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共契——满盈人生
中国化讲道:以中秋节为例
【太11:28-30】28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29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30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约16:33】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引言:谈及基督教中国化的课题,不得不说这是当前所有基督教信仰者正在进行的努力和尝试,这不但符合我们国家的相关宗教政策方针,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因为基督教要在中华文化中扎根,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汇通与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基督教中国化讲道是基督教中国化最为前沿的表现之一,与中国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基督教讲道中国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件历史伟业。作为中国人,又是基督教信仰追随者,不是多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中国人,这二者之间并非存在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在持守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做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以基督教信仰者的角色讲好中国故事,才是中国化讲道对中国教会所有信徒应有的贡献。
本文的基督教中国化讲道分享,意在尝试将基督教的信仰与即将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作以联系与融合,以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基督教信仰的可行性和方法。既然提到了中秋节,众所周知,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富含深刻地寓意,被许多诗人当做借物抒情的极佳素材,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大文豪。他们常常用月亮来表达人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表达人生的缺憾和不完美。
而基督教信仰更是揭示出人生苦短、劳苦愁烦的现实窘境,正是在这种人们对美好、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残酷、短暂、愁苦的张力中,基督教信仰以上帝的视角给了我们一种处理这种张力的途径,那就是耶稣所说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而整本圣经又在告诉我们,到基督这里来,就是享受上帝与我们同住的美好,即以马内利,祂要做我们的上帝,我们作祂的子民,而这正是中国古圣先贤苦苦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因此,我们分享——天人共契,期盼我们在天人契合的信仰里,就不再常常缺憾,而是被基督成全,就可以过一个满盈的人生。
一、阴云薄暮溢清寒——太11:28
中国人常常对月亮有着天然而特殊的情感,月亮既可以被用来表达相思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可以用来表达人生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云薄暮”是罗隐在《中秋月不见月》一诗中,描述薄暮时分,阴云笼罩了天空,晚上就看不到清亮的月光了,借讽叹蟾蜍阴影使月亮永远得不到真正皎洁的天文现象,委婉表露出对世界清平的绝望,也似乎暗喻这世界的浑浊不堪。而“溢清寒”则是苏轼描写夜幕降临时分,云气收尽,天地间满了寒气,抒发了与朋友间相聚不久又要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而“阴云薄暮溢清寒”就是对我们所处的浑浊的世界,充满了各样离别愁绪的伤感与忧愁的描写。
正如耶稣所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何谓劳苦重担?佛家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耶稣却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基督教毫不避讳的承认人生在世,有许多苦难,人生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常常如同阴云薄暮那般散发着一丝丝的寒气。试问,有谁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又有谁没有过伤心和难过?
二、自古圆亏若玉盘——约16:33
其次,人生的起起伏伏不就仿若月亮有阴晴圆缺吗?苏轼的一生经历坎坷,既有过被敌人陷害,也有过被贬的经历,他的人生其实就是在宣告着人类共有的一种处境,那就是人生苦短,起伏不定,难怪他将自己坎坷的人生比作有阴晴圆缺的月亮。
从人类历史来看,没有人可以逃脱得了失败与挫折,没有人一直如“十五的月亮”那样圆满,只要还生活在地上,就一定会经历坎坷。确实,我们在世上有苦难,犹如月亮盈亏,时而皎洁,时而被乌云遮盖。但我们该如何看待所面临的苦难呢?不同的宗教和文化,都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儒家认为:“天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将苦难视为上天对他的考验。道家认为痛苦只是外在的表象,当人达到无我的境界时就没有痛苦了,于是提倡顺其自然,感悟痛苦中的玄妙。
佛家则认为痛苦来源于欲望,只要消灭了欲望,痛苦就不再有了。但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天的考验吗?如果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别人的过失带来的苦难呢?苦难仅仅是外在的表象吗?人又岂能消除自己的欲望呢?
三、大道谦和呈苦架太——11:29上
原来,当我们的古人不断追问苦难的来源和意义时,上帝竟然大道成为人,为我们承受了羞辱和逼迫,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解释了痛苦。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并非是在讲自己道德上的谦卑温柔,又命令人学习他的道德好榜样。乃是道出了上帝救恩的伟大宏旨,那就是“道成肉身”,超越宇宙万物的上帝,竟然取了人的肉身;超越时空的上帝竟然进入了人类历史,并且经历了人世间三十三年的痛苦,担负了全人类罪恶的重担,最终把自己呈现在十字架上,止住人与人的隔阂。
由此可见,基督教不是制造战争和苦难的宗教,乃是寻求和平与慰藉的宗教。人生诸多的痛苦岂不就是来源于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吗?但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与十字架,出去了人与人、人与上帝之间的隔墙,恢复了天人关系。祂的轭成为我们的轭,祂的生命样式成为我们的生命样式,从此,我们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乃是以耶稣基督为生命的依归,藉着耶稣基督,得享真正的安息,这不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吗?
四、天人共契满盈安——太11:29下-30
只有消除了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罪恶的隔墙,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的天国才会真实的呈现,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即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绝非人靠着自己的修行和努力能够换来的,乃是耶稣所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要达到这种天人共契的境界,必须负耶稣的轭、学耶稣的样式,也就是与主同走苦路,同背十架。耶稣的痛苦圣化了这个苦难的世界,也圣化了污秽的我们,同样,藉着我们基督徒因为福音的缘故为他人而受的痛苦,也一定能圣化这个世界和我们的邻舍。这样,我们经历了十字架,就必分享基督荣耀的复活,也就是活出基督那种美满、盈溢、平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