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和合路桥”
——基督教中国化讲道(以节期为例)
经文:【出23:14-18】“14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节。15你要守除酵节,照我所吩咐你的,在亚笔月内所定的日期,吃无酵饼七天。谁也不可空手朝见我,因为你是这月出了埃及。16又要守收割节,所收的是你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并在年底收藏,要守收藏节。17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18不可将我祭牲的血和有酵的饼一同献上,也不可将我节上祭牲的脂油留到早晨。”
引言:谈及基督教中国化的课题,不得不说这是当前所有基督教信仰者正在进行的努力和尝试,这不但符合我们国家的相关宗教政策方针,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因为基督教要在中华文化中扎根,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汇通与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必须摒弃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间的对立、敌视等腐旧观念,才能谋求基督教在中华文化中长远发展的机遇。基督教中国化讲道是基督教中国化最为前沿的表现之一,与中国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基督教讲道中国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件历史伟业。作为中国人,又是基督信仰追随者,不是多了一个基督徒就少了一个中国人,这二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做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人,以基督教信仰者的角色讲好中国故事,才是中国化讲道对中国教会所有信徒应有的贡献。
正值秋末冬初,前段时间还秋高气爽,身穿短袖,和朋友一起在农场摘果子,体验丰收的喜悦,但一股冷空气随“双十一快递”袭来,温度骤降,压箱底的棉衣棉被不得不派上了用场。可见大到自然万物,小到吃饭穿衣,都需要顺应节气。有鉴于此,我谨以“秋收冬藏——和合人生”为题,和大家作以中国化讲道的分享和尝试。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中,找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和阐释基督教信仰的可行性和方法,为基督教中国化的伟大事工尽上微薄之力。所谓“秋收冬藏”,乃取自《千字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即“寒暑循环变换,来来去去,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其次,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意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获,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这乃是天道的秩序和准则,如果不顺从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的纲纪。”再次,明朝《三化邯郸》第一折中记载:“这力田呵,春耕夏耨[nòu],秋收冬藏,无饥无忧,何为不乐。”意为“辛勤种地的人,春天耕地,夏天锄地,秋天收割,冬天储存,不会有饥饿,没有忧愁,怎么会不快乐呢?”
节气是中国古人上古农耕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也讲节气,最著名的莫过于旧约圣经记载的“三大节期”,分别是除酵节,收割节,收藏节。中国的节气是为了让人顺应天时,以求平安和多产,基督教的节期也是为了让人顺应天意,在“天道”的秩序中生生不息。本次分享正是从节期这一契合点中,尝试找出基督教中国化的另一突破点,从而说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可融性,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乃是相互阐释、互相成全的,中国文化可以阐释基督教信仰,反过来,基督教可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成全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和合人生”要表达的主题,“和合”意味着在天人合一的信仰里,天下四方协和万邦、国与国间和而不同、家与家间琴瑟和谐、人与人间和谐向善。而这不也是亿万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性的“共产主义”吗?
一、春种夏耘勤稼穑 出23:15
首先,“春种夏耘勤稼穑”。摩西呼吁上帝的百姓:“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节。”(出23:14)守节成为上帝选民的一个记号,透过守节,选民才能继续在上帝的恩约中,回顾和记念上帝在历史中的作为,维持稳固的宗教信仰生活。因此,基督教作为一个重视节期的宗教,意在让信徒从年复一年的节期中重温历史,记念上帝的大能,并盼望上帝应许实现。从节期的神学和意义来看,基督教从来没有反对中国人的节期,反而,它可以与中国文化取长补短。中国的节气重在农事;而基督教的节期重在圣事,也就是上帝与人的关系。一个聚焦于今世的生产生活,一个聚焦于来世的永恒国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谋求人类大家庭的福祉。
旧约三大节期的第一个节期便是除酵节,又可以称为逾越节,这是在亚笔月内的节期,犹太人的历法中,又称为正月或者尼散月,即中国日历的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是犹太人大麦初熟的季节,当然也是春耕之时。这个节期要求上帝的百姓必须遵守逾越节的条例,并吃无酵饼七天,目的是记念上帝将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安息迦南美地的伟大救赎工程。
逾越节的羊羔指向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透过祂的死而复活,成为被埋在泥土里的种子,让一切信靠祂应许的人都获得拯救和新生。正如使徒约翰所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耶稣基督的死,就是教会的“春种”,祂是信仰的种子和一切睡了之人复活的盼望(林前15:20)。教会存在的意义就是将耶稣基督信望爱的种子不断播撒在人间,给伤心的人带来安慰,给孤苦的人带来依靠,给绝望的人带来盼望。教会对这个社会爱和奉献的行动,其实就是“春种”。
“夏耘”也就是“夏耨[nòu]”,即经过了春耕之后,夏天万物盎然生机,蓬勃向上,需要及时修剪和除草,才能够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而除酵节所表达的正是借助教会的服侍,我们罪恶的旧酵被清洁,生命中的杂芜和枳棘被除掉,得以手洁心清朝见上帝(太5:8)。可见,教会对灵魂辛勤的劳作,以圣道和圣礼全备牧养信徒,是上帝让委身在生命共同体中的我们不断成长的不二渠道。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勤稼穑”,教会不仅仅栽种,也要修理和看管上帝的葡萄园。
二、秋收冬贮硕恩丰 出23:16
其次,“秋收冬贮硕恩丰”。经过了教会的“春种夏耘勤稼穑”之后,迎来第二大节期——收割节。据《利未记》第23章15-22节详细记载,从逾越节算起,7周之后也就是第50天庆祝收割节,所以收割节又称“五旬节”。此节的特点是:收取田间所种、劳碌得来初熟之物(出23:16上),用经过发酵的新麦面做两个饼,以此献祭。它恰与除酵节相对,除酵节标志大麦收割的开始,而收割节表示小麦收割的结束。此所谓“秋收”,中国文化中不乏颂赞秋收喜悦的古诗,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前段时间,在桐屿的一个乡下,还看到金黄的稻浪。秋收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喜悦的,因为它代表了丰收和希望。中国人是淳朴的,因为血液里流淌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精神。
在教会历史上,旧约的收割节或者五旬节遥遥指向使徒行传第2章中的五旬节,门徒们聚集在一处,圣灵如火焰降下。又有来自巴勒斯坦周围各国的犹太人,聚集在耶路撒冷,他们听见使徒们用他们听得懂的方言讲道,便被圣灵感动,觉得圣道扎心,于是接受了使徒们的施洗归入教会,那一天教会获得伟大的丰收,因此,五旬节也被称为“教会的生日”。五旬节所要表达的主题其实就是收割节所要表达的主题,旧约收割庄稼到仓库中,新约则是收割灵魂到教会中,地上的收割节与天上的收割节透过教会紧密地联结起来。不得不说,收割节这是上帝给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藉着地上的收割节,让人思念天上,回归教会。此所谓“冬贮”。
收割节之后,便是第三大节期——收藏节,又名住棚节。据《利未记》23章记载,收藏了地里的出产以后,住棚节于犹太历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要守节七天,而且要拿美好树上的果子和棕树上的枝子,与茂密的枝条,并河旁的柳枝,在上帝面前欢乐七日,百姓要离开自己的家,居住在室外搭建的帐棚内,目的是要世世代代的选民知道上帝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曾经居住在旷野的帐棚内。其实,住棚节也包含吹角节,吹角乃为通知百姓聚集,祭司当众宣读摩西的律法,这是新年的开始,遥遥指向上帝开启了永恒国度的征程。而住棚节所要表达的神学含义乃是上帝与人同居,天国终极降临。也就是大道为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使我们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后5:1),最终达至以马内利的国度。使徒约翰说各国、各族、各民、各方都手拿棕树枝,归荣耀与做宝座的上帝。(启7:9-10)由此可见,收藏节的目的乃在于透过教会的耕耘,将一切属于上帝的灵魂都收藏于属天永恒的国度。
三、天人妙契馨香祭 出23:17
而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呢?有罪的人如何与圣洁的上帝同居?有限的人又如何归于永恒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也就是“天人妙契”。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而来,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人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间的‘大道’,则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其中,“人、地、天”三者只有遵循上帝造物的规律,才能“道法自然”。天地万物是大宇宙,人则是一个小宇宙。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也就是打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藩篱,使悖逆之人回归自然秩序,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有时又被理解为天人感应,道家认为宇宙和人是相互交通的。这种关系,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在祭祀上,也就是“祭天大典”,天子被视为祭天大典的合法人选,透过“祭天大典”,天子为民祈福,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旧约圣经中摩西吩咐百姓要一年三次朝见上帝,这至关重要的三大节期,无一不包含献祭,无一不指向那将自己献在祭坛上的耶稣基督,祂既是逾越节的赎罪羔羊,又是初熟的果子,也是旧约五大祭礼的总结。因基督的浇奠,将悖逆的的人性扭转,成全了神人和好,恢复了天人关系。耶稣基督是天人合一的典范,祂完全洞晓并遵行上帝的旨意(太26:39),因为父在祂里面,祂在父里面(约10:30)。
耶稣基督可以透过献己为祭,达至天人合一,我们将如何达至天人合一呢?也需要靠馨香之祭,也就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圣餐:“这是我的身体......这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林前11:24-25)并且,“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约6:56)天人合一的渠道,就是吃耶稣的肉,喝耶稣的血,祂在我里面,我在祂里面。这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实就是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琴瑟和谐、人心向善、天人合一的和合人生。此所谓“天人妙契馨香祭”。
四、大道昭昭宝架功 出23:18
最后,“大道昭昭宝架功”。既然天人合一离不开旧约祭礼所指向的基督十字架,也就是在圣餐中所呈现的伟大逾越奥秘,就表明我们也必须要参与到祭天大典的圣事中。这一种参与即是将我们从大地劳碌得来的麦子和葡萄,也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获得的果实,献在坛上,被祝圣为基督的身体和宝血。表明我们回应使徒保罗的呼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这就要求基督徒必须奉献自己,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服务于社会和教会,为谋求人类共同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岂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基督教内阐释和传扬吗?
摩西说“不可将我祭牲的血和有酵的饼一同献上”(出23:18上),说明我们所献上的祭物,必须是纯洁无瑕的,无可玷污的。当然,圣餐是上帝首先亲自服侍我们,喂养我们,使我们不再人吃人,而是吃喝耶稣的圣体宝血,身体灵魂都蒙保守。我们被服侍以后,就有力量服侍他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督十架舍己为人的信仰中,不忘蒙上帝呼召的初心,为人服务,消除异见,和而不同,最终在信德、望德、爱德的耕耘下,天地和合、天人和合、人人和合,共建和合人生。